2025.10.30-11.1  中国 · 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
联系我们 Language:

中国恐被征收2290亿元碳关税! 用秸秆、竹模塑包装,能省一大笔钱

2021-04-12 13:50:43

导读:欧盟碳关税一旦落地实施,一些与其有贸易往来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例如石化、金属冶炼、化工、汽车和家电等,都可能面临较大影响!

2021年3月10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与世贸组织兼容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决议,并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提出关于碳关税的具体方案,届时碳关税提案将纳入欧盟气候目标计划的一部分。该议案称,如果一些与欧盟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不能遵守碳排放相关规定,欧盟将对这些国家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

 

议案主要包括三点内容:

●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所有商品均应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

● 碳关税所得收入应支持欧盟气候能源产业政策;

● 该机制不得被贸易保护主义滥用。

 

专家表示,欧盟碳关税一旦落地实施,一些与其有贸易往来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例如金属冶炼、化工等,都可能面临较大影响。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假如碳关税制度在世界上逐渐推广,不仅对全球贸易,也会对各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及证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外贸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从中国进口商品3835亿欧元,折合现在兑换情况1欧元=7.758人民币。

 

高盛集团(The Goldman Sachs Group,Inc)预计:如果对整个碳足迹征收100美元/吨CO₂的碳税,那么中国对欧盟总出口每年将可能被征收高达2290亿元人民币的碳边境调节税!该税款约占我国每年出口欧盟品总额的7.7%!

 

2023年之后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

欧盟打算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碳边境调节税提案是这个宏伟目标的一部分。2019年12月颁布的《欧洲绿色政纲》(European Green Deal)将碳边境调节税连同能源税制改革作为加速这一转型的方式之一。

 

此次通过的议案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需要防止“碳泄漏”,如果仅将在欧盟生产的高污染企业转移到非欧盟国家,全球在气候问题上作出的努力将受到影响。碳泄漏是指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会引起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增长。

 

据悉,从2023年开始并经过评估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覆盖电力行业以及水泥、钢铁、铝、炼油、造纸、玻璃、化工和肥料等高能耗产业;这些产业目前仍然继续获得大量免费碳排放配额,相当于欧盟工业排放量的94%。

 

欧盟委员会经济复苏计划建议此前指出,根据范围和具体设计的不同,碳边境调整机制每年大约可以带来50亿至140亿欧元的额外收入。

 

目前多国都有征收碳关税考虑。除了欧盟和美国,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也在考虑引入碳关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碳关税是可以按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征收的。而关键在于对进口商品碳排放的计量以及碳关税的征收方法,这也是相关制度建立与推行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大的技术性困难。

 

 

中国高碳行业或面临压力

欧盟碳关税议题已引起市场关注。有专家指出,一方面,碳关税的征收将直接导致高碳企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上涨,削弱高碳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相应的高碳产品出口也会被征收碳关税的国家限制出口数量,从而导致出口市场被压缩,这对我国出口贸易将带来影响。

 

安泰科研究团队认为,欧盟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铝材出口带来新的压力。鉴于我国偏重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铝行业的碳足迹明显高于国外水电丰富国家的水平。2020年,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单位排放强度是欧盟的3倍。在此压力下,未来铝材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的大背景下,高耗能行业必将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这是助推我国全面实现“30-60”目标的现实要求,也是相关行业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碳信托(Carbon Trust)中国办公室负责人赵立建表示,在中国,不少个人和企业将CBAM看作一种贸易壁垒和额外的出口成本,但有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低碳产品的企业可能也会将CBAM视为一种机遇。

 

多位专家都认为,中国企业应该行动起来,加深对产品碳足迹及如何减少碳足迹的了解,这将有助其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做好应对欧盟边境税的准备。同时,加快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不但能够助力节能减排,也能持续激励可持续绿色投资。

 

避免关税?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革命

关于欧洲议会通过关于与世贸组织兼容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决议,在部分斥责收税机制的情况下,却有不少人如此表明:

 

 

发展新能源行业中清洁能源、生物燃料、氢能三大方向是最多的呼吁声音。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同样建议全球碳中和就是中国制造进一步腾飞的历史机遇。工业体系去碳化带来的重构,提供了中国高端制造业“换道超车”的机会,在交通领域,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正在取代德国擅长的发动机技术;在发电领域,中国的智能风机正在取代美国擅长的燃汽轮机;在材料领域,中国崛起的合成生物技术将超越传统的化工技术。

 

竹、秸秆模塑和生物降解塑料等等不仅仅是降解,还是“碳中和”

森林经济学专家、浙江林学院周国模教授指出,他们长期研究发现,竹林的固碳能力十分巨大,甚至远超亚热带的其他林木。如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浙江则是中国竹林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就意味着浙江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的贡献比拥同样森林面积的省份更大,而中国对世界碳平衡的贡献比拥有同样森林面积的国家更大。中国每年有九亿吨秸秆,460万公顷竹林需要合理利用,不合理利用容易造成碳泄露,合理利用,尤其是材料化利用,是固碳效率非常高的一种应用方法,根据泉林李总提供的数据,秸秆造纸每吨可以固碳十四吨,这样竹材、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非常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标、碳中和目标,意义巨大。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93.1亿吨,参见下图。

 

 

如果我国的秸秆、竹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我们造纸原料不足的问题,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如果在竹材和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就更能在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减轻我国的压力。

 

 

浙江林学院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与会中外专家一致认可。德国著名森林固碳研究专家、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弗朗士·麦科逊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全球碳平衡、森林资源碳储存能力以及将来的碳交易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副院长姜培坤教授介绍说,中德两国专家将前往天目山等森林、竹林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对不同环境下竹林、森林固碳效果的差异进行调查。如果这一研究能获得进一步突破,就可以确证中国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量、中国森林资源碳储存能力比单纯以森林面积计算要高得多。

 

可生物降解塑料中,以环氧丙烷和CO2为单体催化聚合生成的聚碳酸烯丙酯(PPC),是国内外生物降解材料中的关注重点。

 

国外最早研究PPC的是日本和美国,我国于1985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立项研究,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山大学、中科院应化所、广化所、兰化所、浙江大学和等。其中,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献红研究员、中山大学孟跃中教授是PPC聚合行业的领军人物。

 

自1997年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就开始布局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2012年,他就 “基于CO2 的新型生物降解塑料-CO2 规模化利用的机遇”主题作报告,表示随着世界各国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二氧化碳的规模利用正在成为解决二氧化碳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原因在于该方案不仅利用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为石化行业和能源化工品的原料来源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示范。以高分子工业为例,不仅严重依赖于石油资源,且几乎消耗了石油资源的5%~7%,原料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高分子工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若能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其内涵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2017年4月19日,采用长春应化所聚碳酸烯丙酯(PPC)生物降解塑料第三代合成技术的30万吨/年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在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举行了奠基仪式,并于2021年1月正式投产。2020年联创股份与中山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作)合同),共同合作开发二氧化碳系列可降解共聚物合成技术。

 

■ 信息来源|中汽数据、上海证券报、生物基能源与材料等(本文由“碳三产业链”整理后发布)

 

2021上海国际植物纤维模塑产业展

包装部落+美狮传媒集团强强联手,倾力为行业发声,开拓无限应用商机,联合创办2021上海国际植物纤维模塑产业展(IPFM Shanghai 2021),将于2021年8月12日-1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

 

IPFM Shanghai 2021致力于成为赋能植物纤维模塑全产业链的国际专业展会。在全球禁塑的大背景下,为植物纤维模塑行业构建平台,展示禁塑替代革新方案,彰显无穷环保潜力。与此同时,IPFM Shanghai 2021为植物纤维模塑行业打造各行业应用场景,开拓全域买家商机,涉及餐饮外卖、电子家电、日化美妆、奢侈品、生鲜果蔬、农产品、工业品、医疗卫生、电商快递物流、建材家居、园艺宠物、文创玩具等。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报名参与IPFM2021

 

参展咨询

包装部落:

 

董正茂 先生

手机:+86 134 8066 3146

邮箱:dongzhengmao@126.com

 

 

美狮传媒集团:

 

高   飞 先生

手机:+86 139 1883 0622   

邮箱:davidgao@msuccessgroup.com

 

张海洋 先生

手机:+86 185 1650 0314    

邮箱:hiyo@msuccessgroup.com

 

李   鹏 先生

手机:+86 133 1002 9596

邮箱:charlieli@msuccessgroup.com

参观咨询&媒体合作

参观咨询:

 

周清云 小姐

手机:+86 158 2164 0495

邮箱:cloudzhou@msuccessgroup.com

 

 

媒体合作:

 

宋文皓 先生

手机:+86 158 2107 4793

邮箱:Ryansong@msuccessgroup.com

 

戳原文,进入观众预登记哦~
 
    阅读原文
     
    ×
    我要参观
    申请展位

    扫码关注
    IPFM
    了解展会动态
    获取行业资讯

    展位申请 我要参观
    展位申请 我要参观